雖說香港是「石屎森林」,但大家必定曾見過青蛙或蟾蜍,或聽過其鳴叫聲。青蛙和蟾蜍看來相似,但兩者外貌和習性卻截然不同。青蛙大多長有幼長的腿,光滑的皮膚覆蓋著粘液。至於蟾蜍,則通常長有較短的腿,而皮膚較為粗糙乾燥。一般來說,青蛙喜歡棲息在潮濕環境,而蟾蜍則可適應乾燥和潮濕的環境。

青蛙和蟾蜍可發出豐富多樣的聲音,其鳴叫聲獨一無二。生態學家單憑這些聲音便足以識別物種。例如,有些物種會發出低頻聲音或咔噠聲,有些則會發出類似機槍的鳴叫聲。同一類的青蛙物種在不同地域的鳴叫聲也可能有所不同呢!

最為人熟悉的蛙鳴聲,是飄盪在夏夜裏仿如牛叫般響亮的「哞哞……」聲, 其實是發自棲息在雨水渠中的花狹口蛙(Kaloula pulchra)。大雨過後,這些「牛蛙」便會聚集在水窪中放聲高歌,演奏「大自然交響曲」。這是雄性吸引異性的求偶鳴聲,雨季正是交配季節,因成功繁殖的機會較高。由於雨季短促,請大家多多包涵,好讓牠們善用時間與配偶親近,繁衍下一代吧。

目前,香港記錄了20種蛙類和3種蟾蜍。當中,盧氏小樹蛙 (Liuixalus romeri) 和香港湍蛙(Amolops hongkongensis) 受《野生動物保護條例》(第170章)保護。基於兩棲的生活模式,青蛙和蟾蜍都十分依賴濕地,以完成繁殖及整個生命周期。香港兩棲類動物多樣性十分豐富,主要歸功於有各種各樣的濕地棲息地;從山間溪流到低窪沼澤,一應俱全,可為在高地棲息(例如棘胸蛙(Quasipaa spinosa)和劉氏掌突蟾(Leptobrachella laui)和在低地棲息(例如長趾蛙(Hylarana macrodactyla)和虎紋蛙(Hoplobatrachus rugulosus))的物種提供合適的棲息地。大嶼山和其他離島是青蛙和蟾蜍的理想居所,實不應打擾及破壞其靜好歲月。春夏之交,不妨在大嶼山待上一晚,靜聽青蛙和蟾蜍齊發的鳴叫聲,絕對可收療癒身心之效!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