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石是指埋藏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骸,我们能透过化石得知古生物的形态,了解它们与现存生物的分别。在香港想看化石,原来不需到博物馆看馆藏,泥滩上已有会动的化石!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,穿梭于泥滩的「活化石」——马蹄蟹。
在香港能找到两种马蹄蟹,包括圆尾鲎 (粤音「后」)(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)和中国鲎 (Tachypleus tridentatus)。马蹄蟹被称为「活化石」,是因为它们在地球已生存了超过四亿年,但形态上没有太大变化,仍保持原始状态。它们因头胸部的形状像马蹄铁而得名,名字中虽带有「蟹」字,但和蟹类并没有关系,反而是蜘蛛和蝎子的亲属。他们生活于泥滩和海中,能透过鳃从空气和水中吸取氧气。背上坚硬的外壳是它们对抗捕食者的最佳防卫,但有得必有失,外壳亦成为它们生长的阻碍,因此当外壳太小时,它们便会使出一记「金蝉脱壳」,透过把旧壳褪去来成长。它们有一条幼而细长的尾剑,当身体不慎反转,「四脚朝天」时,能利用长尾回复背上腹下的姿势。它们尾剑的截面形状是分辨香港两种马蹄蟹的方法之一,圆尾鲎的尾部截面为圆形,而中国鲎的则为三角形。
提出「物竞天择」理论的达尔文曾说:「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,也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」。物种在时间的洪流下不断演化,赶不及适应变化的则会绝种,马蹄蟹可谓这场生存游戏的「大赢家」。讽刺的是,尽管马蹄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全球包括香港的种群却因各种威胁导致数量大减。例如过度的海岸发展会破坏它们的栖息地和育幼场所,而它们在泥滩活动时亦有机会误堕「鬼网」的陷阱,这些遭废弃或遗失而成为海洋垃圾的渔具会缠住马蹄蟹,导致它们受伤和失去活动能力,甚至死亡。
马蹄蟹的处境可谓四面楚歌,目前中国鲎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《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列为濒危。若我们不希望马蹄蟹灭绝,变成真正的化石,我们便要好好保护环境。我们都可以投身保育马蹄蟹的行列,例如可以对一些出售马蹄蟹的海鲜酒家说「不」,拒绝购买和食用马蹄蟹。在漫游泥滩时,亦可以留意它们在沙泥表面留下的移动痕迹,避免不小心践踏到它们。